泡书吧

分节阅读 20(第1/2页)

d嘴边,还是满嘴的和气:“白主任好想必长沙会战中,东线和西线的战事你也知道了。目前我军士气高昂,大有和日军一决雌雄的英雄气概。如果放弃长沙撤到衡阳地区,这对我军的士气影响会很大。”

这会儿,白崇禧就对薛岳来正儿八经的了:“我说薛司令呀,我们的战术一向都是避实击虚。依你的二十来万人,和日军的15万精锐之师硬拼,那是不划算的。不如撤到衡阳地区去,然后再集中兵力,伺机反攻长沙,那不是更为明智。”

薛岳说:“如果日军占领了长沙后,那他们也就保证了自己的后方,湖北的安。如果他们不再向衡阳地区进攻,我们放在衡阳地区的兵力再多,又有何用,那不是弄了个鸡飞蛋打,白白的守株待兔。”

“那那怎么会呢”白崇禧被将了一军,有点儿着急,“日军的本性就是贪婪,就是进攻,他们怎么会呆在长沙而不向衡阳地区进攻呢”

薛岳听着电话里白崇禧的窘态,心里不禁笑了,说:“白长官啊,我们是在和日本人斗勇、斗智,日本人不是傻瓜,我们得比他们更聪明才行。我们想不到的事情,日本人偏偏能做得出来。”

“甭管怎么样,”白崇禧来硬的了,“蒋委员长和我都这么认为,把我们的主力拉到衡阳地区去最为划算,那里进可以反击长沙,退可以固守。”

薛岳教训他说:“不要忘了,衡阳地区离广东不远,如果我们的主力放在了衡阳,已经是遭受北面和东面日军夹击,如果广东地区的日军几个精锐师团再从广东杀过来,岂不是南方又多了一股敌人,我们岂不是四面受敌,自掘坟墓吗”

“你想得真是太多了,薛司令。”

白崇禧显然是对薛岳的过多顾虑不满意。

薛岳临打完了电话,还不放过白崇禧,又对他说:“白主任啊,如果你们看着我不行,完可以找一个更有能力的人来指挥第九战区。如果我在这里,就要为第九战区的实际情况,为第九战区的二十多万弟兄负责。我还是那句话,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打一打再说吧,如果不行,再撤到衡阳地区也不晚。”

就在薛岳为顶头上司的干扰指挥和蒋介石的压力而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南征军的主力已经部在营田集结完毕。

刘致远参谋长当然也是最后一批到达的。韩行打先锋,刘致远当然就得组织部南征军的运输了,他来了,也说明了南征军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紧张大运兵,已经部到齐了。

刘致远一来,先和韩行热情地握手。他这一握手,倒把韩行握糊涂了,这才不到一天没见,至于吗

刘致远说:“昨天,我真是错怪你了。真是没有想到啊,营田真还有一场大战啊,幸亏我们南征军来的及时,要不然的话,后悔末及啊我现在宣布,昨天我的意见撤销。”

韩行也笑了,说:“昨天,我真是挺佩服你的。只要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那就要坚持,这才是你刘致远,这才是你的人格。要都是墙头草,随风倒,那就麻烦了。”

刘致远又说:“现在我们南征军,人和装备都已经到齐了。下一步如何打算,你说”

韩行说:“目前,左翼的危险形势已经基本化解,我们再待在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又要开拔了,又要到最危急的正面战场去。大家要马上开会,再具体商定一下。”

刘致远说:“你直接下命令不就行了吗,还用开这么多的会干啥”

韩行却不是这么认为:“不要小看了开会,下层的指挥官可以从开会了解总的军事形势,我不希望下层指挥官打糊涂仗。再说,上屋指挥官也可以听从下面指挥官的一些意见,万一有什么好的建议,正好可以赳正一下自己并不成熟的想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在大夏窃神权》《寒门贵女》《回到过去做财阀》《历史直播,开幕暴击》【3Q中文网】《下乡妹妹高考回城[七零]》《华娱,从神雕剧组开始!》《从盒而来》《松田的酒厂二周目》《泰昌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金玉满唐舔狗三年,只为开启军工系统朕,剩者为王乱世种田日常(HP)Forgive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谍战风云录:大宋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诸葛重生:众将士,随亮北伐!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穿成乖软夫郎的农家书生我在三国逆转乾坤最狂上门女婿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大明风流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玄天宗修行记事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让你当江湖大佬,你成了军阀?谍海无名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我只想算命,你却让我当国师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继兄不善我在水浒做奸商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倒拔三国清末土司王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春枝缠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开局贪成五亿县令,女帝求我多贪点?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叛军围城,我皇太子揭棺而起!带着美女闯三国明末:边军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