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寝难安》转载请注明来源:泡书吧paoshu.cc
但那时太平不在长安,故而武后于她无法。
如此兜兜转转又是半年有余,太平一直留在北疆未归,长安城里亦有些暗流汹涌。待到她终于回归长安时,半座长安城都被噤了声。太宗陛下归来的消息已传遍整个朝堂,但信与不信的人,却是对半开;太后与皇帝分庭抗礼,而先前起兵的诸王,也多半被拘在了大理寺。
那些被焚毁的书信,将昔日诸王与外界的消息尽皆斩断。
她听闻武后曾想借此事,重提前世的一类神碑檄文,但却被压了下去。
她的父亲留在洛阳一直未归,皇帝每日坐在皇位上如坐针毡;现如今皇帝就是一枚制衡的棋子,要是拥戴他的人多了,武后便会设法让他做些荒唐的事情出来;要是有人想要废了皇帝的位置(例如太宗皇帝曾因气急,动过废立的念头),那她便站在皇帝的那一边,助他坐稳皇位。
但在暗地里,不管是武后还是身为郡王之子的太宗陛下,都在暗自交锋。
因此武后需要皇帝站在台前,充自己的挡箭牌。
不管是好,是坏,全凭武后的一个念头。
她又从上官婉儿那里,听到了太宗皇帝曾试图做过的许多事情,但无一例外地,都被或多或少地阻拦了一些。因为太宗皇帝的身份有些尴尬,他明面上新安郡王之子,是一个早已被边缘化的宗室,再加上前些日子范阳王脑子一抽,出兵了,便又让武后捏住了一个把柄。一个宗室的把柄。
皇帝非傀儡而形同傀儡,太后非称制而形同称制,郡王之子非东宫,而形同东宫。
现如今的长安城,已形成了这样古怪的三角之势。
至于太上皇本人……他留在洛阳城里修身养性,除了偶尔见见宰相,看看已批好的折子之外,便再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
但是又听说,他在去洛阳的前一日,曾经指着武后,气得浑身颤抖。
当天武后与他都说了些什么,大约早已经无从得知了。但现如今的长安城,分庭抗礼之势看起来相当稳固,但又相当脆弱,似乎一个不察,便能打破这样脆弱的态势。
但是后来,皇帝忽然下了一道旨意:
封太平公主为超一品公主,再加封邑五千,增号镇国。
此事一出,众皆哗然。
太平的封号和封邑,其实在第二次回长安之后,便已经被提过一回了。但那时太后与其他人的争端尚未摆到台面上,因此不甚激烈。这回公主的封号一加,难免便会让人想入非非。
公主所站的位置,到底是皇帝,还是太后,还是现如今炙手可热的新安郡王之子,实在是太让人遐想,也太让人感到……不安了。
再加上太平公主回宫的那一日,便同武后吵了一架(因为当初太平烧信之事),这样的举动落在有心人眼里,便又是一桩不可言说的站队之举。
大多数人都以为,公主这回理当站在皇帝或是新安郡王之子的那一边,起码在众人眼里看来,公主理当如此。
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公主自从和武后吵过一架后,便将自己关在了公主府里。足不出户。
公主有自己的眼睛,也有自己的耳朵,对外界的消息一概都很清楚。
但她现如今的态度却是,足不出户,显然不管是太后还是皇帝,她都不愿意插手。
这种平静且诡谲的氛围持续了小半年,直到有一天,洛阳城里传来了太上皇病重的消息。
公主第二日便去了洛阳,带着她的驸马,还有刚刚出世的孩子。
长安城里依然维持着诡谲的平静,但暗地里的交锋,却一点儿都不见少。
太宗皇帝尽管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奈何他的现实身份所限,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他。
而武后……
她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些许改变,但大部分的事情,却都在安安稳稳地循着前世的轨迹行进。尤其是在重生一世之后,她对朝中的大臣,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两相碰撞之下,居然是谁都奈何不了谁。
又过了些时日,太上皇病体加重的消息传来,皇帝、太后、宰相,还有留在长安城的宗室,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大多都一同去了洛阳,预备见太上皇的最后一面了。
谁都没有想到,太上皇临终前谁都没有见,而是与新安郡王之子,促膝长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直到太上皇临终前,都是看着自己的侄孙,也是自己的父亲,阖眼离去的。
太上皇故去的第二日,宫里便发生了一场兵变……唔,是一场小范围的兵变。
谁都不知道那场兵变到底持续了多长的时间,但兵变过后,却有人拿出了一张遗诏。
诏书上写着:将新安郡王之子过继给皇帝为嗣子,位主东宫。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夹生的小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泡书吧pao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