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严亦飞仔细的向孟学民询问了他所知道的一些原产于美洲的一些粮食物,为了避免古今对物的命名有差异,怕孟学民不理解,严亦飞还绘声绘色的加上很多描述。
严亦飞首先询问的是红薯,严亦飞在后世很喜欢吃烤地瓜,也十分希望在他的石城岛上引入这种适应性强,抗旱、抗瘠薄、抗病虫,最重要的是产量极高,饱腹感极强的食物。
但是可惜的是,孟学民一脸茫然的摇了摇头,表示他并不知道红薯这种物。
其实红薯这种物此时已经传入大明。
据清代书籍《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年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陈振龙在吕宋发现红薯“随栽随活”
,就从红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想把它带回福建。
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红薯出口,不让中国商人带走。
陈振龙心生一计,他把红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混过西班牙人设置的关卡,经过七天七夜航行,终于把红薯带回了祖国。
这一年是万历二十一年。
回国后,陈振龙在自家周围空地上试种红薯,大功告成,于是向巡抚衙门打报告,禀明红薯的良好习性和种植方法,请官府推广它。
地方官从善如流,表彰了陈振龙的善举,并下令推广种植,从此红薯
在中国扎根。
与此同时,《东莞县志》物产部分也有详细的记载:早在万历八年,一位名叫陈益的东莞海商把番薯(即红薯)引入国内。
不过不管将红薯传入大明的人是陈振龙还是陈益,又或是其他人,但是在红薯传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只在广东、福建等地有部分种植,以官方形式将红薯种植大规模北移已经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的事情了。
所以此时身处最北地的辽东,是不可能有人知道红薯这个东西的。
随后严亦飞又问孟学民关于土豆的情况,严亦飞的爷爷在退休以后曾经回归乡村,在祖辈的田地上种过几年土豆。
因此他知道这土豆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风灾、雹灾、霜灾能力强的特点,十分适合小冰河时期的北地种植。
这回孟学民点了点头,表示他听过土豆这个物,不过他随后表示,他也只是听过,从来没有见人在北地种植这种东西。
经专家考证,在历史上,土豆大约在万历年间,经由印度、爪哇,传入中国。
土豆最早见于书籍上是万历朝进士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一书中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
蒋一葵在万历二十二年中的进士,最初担任灵川知县,后升任京师西城指挥使,期间遍访京城,记录了诸多风景名胜、奇人奇事。
如果说土豆已经是很普遍的蔬菜,蒋一葵
不可能将其列入“奇事”
之中,也就是说,至少在十六世纪末期,土豆还属于珍稀植物。
到了十七世纪,明末名臣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曾记载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
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
天启年间宦官刘若愚撰写的《酌中志》一书,土豆赫然列入珍馐美味行列——“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
。
不过这些都是在正月十六以后,各地送至皇宫的贡品美食,因此说明土豆这个物在当时并没有在民间普遍种植。
其实直到清朝,土豆才开始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后陆续传入各地,并逐步成为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
严亦飞对于土豆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严亦飞的家乡纬度要比石城岛高很多,他记得,小时候家乡也曾遭遇过一次罕见的低温灾情,很多种小麦、水稻的农家都遭遇了大规模的减产,但是爷爷种的土豆似乎影响不大。
因此他也下定决心,要派人寻找一番土豆的踪影。
不过至少在明年,石城岛的田地上是见不到土豆的身影了。
最后严亦飞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了孟学民关于米的情况,没想到这次孟学民赶忙点头,表示他本人就种植过米。
米在十六世纪就已经传入明朝。
最早记载见于明
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番麦”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港娱天后1988》【白鹤看书】《从长生苟到飞升》《重回千禧当学霸》《云朵和山先生》《诡秘之主》【微信读书】【爱去小说网】《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大闲人小说】
泡书吧【paoshu.cc】第一时间更新《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